如何在對次文化不感興趣的狀態下,提高自己對韓語學習的動力?
關於問題的設定,我想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因為「對次文化的熱愛」並不是學習韓文唯一的動力,學習韓文的動力可能來自於對韓國歷史文化、地緣關係等,我也有不少外國學生的學習動機單純因為自己有不少朋友是韓國人,但是他們的朋友可能是旅居國外,或是二代三代韓僑,想更了解韓國文化背景,想與韓國友人有更深入的交流而學習。

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展開的學習,我想這都離不開「渴望」和「熱情」一定有一個讓自己覺得非常有趣的點。讓「渴望」和「熱情」引領的學習,獲得不錯的學習成效我想這是可以預見的。這就如同自己想要補習而請父母送自己去補習班補習的孩子,他的學習認真度、吸收的程度會比被父母逼著送去補習班的孩子要來的好。
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今天會從「次文化」來討論「學習動力」這個問題,因為「次文化」變化多端、推陳出新,他就像Instergram一樣可以給你很多新的東西,容易上癮,容易讓人上癮的東西也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地記起一些東西,像是他們常說的一些句子、單字,大家也會透過這樣比較貼近我們我生活的東西去記憶現在韓國朋友使用的單字等,會覺得自己學的是「活的韓語」,基於種種原因,我很難不從這個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再者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畢竟韓國還是一個會將新造語登錄網路字典的國家,這是我覺得跟台灣很不一樣的地方。
語言會一直改變,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也一直再改變,除了詞彙,和詞彙的內在含意本身,我們隨著社會經驗,個人成長經驗的轉化,或許使用「語言」也會改變,想要對這個很有感覺,有寫日記習慣的各位,如果翻開過去的日記就會發現自己敘事方式都有可能改變唷XD
我一方面對自己身在次文化的體驗當中,對自己對其沒有那麼著迷感到些許遺憾,不過到不真的影響我學習韓語。因為除了「渴望」,當初還有一個我必須面對的學習動力,那就是「生存」,畢竟我是韓文系嘛~ 我知道我說這個頗像幹話,但其實各位,我會頗會講幹話的ㅋㅋ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點,如何在對次文化的興趣不這麼強烈的狀況之下,保有自己學習的動力?以下六大項。
第一點,交韓國朋友其實不用太關注他是「韓國人」、「男人」、「女人」,他就是一個「人」。作為一個人想了解他,在互動之下,就會激發你無限的語言能力,尤其吵架的時候,能力會翻倍成長 (我絕對沒有要鼓勵大家找韓國朋友吵架的意思)
第二點,放棄做出完美的筆記。我以前上課總想著我要認真作筆記,但可惜我就是那種不太做筆記的人,我還會畫得亂七八糟,即使是現在我的韓語筆記或許可以說是0的概念,但是我可以寫出來給各位,我希望各位去追求「理解」和自己可以以輸出的方式表達,而不是追求制式的完美筆記喔。
第三點,看電視劇和Youtube影片時跟讀和專注理解內容,要裸聽。以我自己學日語和學韓語初期的狀況來說,大家就是去看,看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然後專注在內容,然後某一天會發現其實自己聽得懂不少,但不要一直在腦袋一句一句翻譯,那是上課時練習句型才會做的事。
第四點,用外語寫一些東西。我喜歡分享,我喜歡的東西,用我不太會的語言。雖然在母語人士看來我像個小寶寶牙牙學語,但是我個人認為可以堅持做一些事情的那個人,其實還滿帥的,而且分享會保有我和那個語言母語人士的互動吧(當然我累的時候會搞自閉)
第五點,生存。例如你馬上就要出國,你要在那裡工作。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可能不會為了生存需要汲汲營營,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不一樣的壓力,其實我不認為所謂完全快樂的學習就會讓學習變好,因為我必須承認我有迫切需求時,我會讓自己在短短幾個月之內聽說讀寫大幅度增加,但副作用可能是我對那個語言沒有甚麼愛,沒有什麼愛要成為那個語言的老師,其實會很難受吧? 像個機器人,簡而言之。
第六點,你就是你,你很棒。很多人學習韓語學到最後,懷疑自我,因為覺得自己就是沒有語言學習天分,反正怎麼學就是那樣,反正還是會被韓國人知道是外國人。之類的想法。其實啊~我們的優勢就是學好了就是雙語唷,以後年紀大了可以減少老年癡呆的機率,降低孩子在外面找我們的機率。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和外國人聊天喔,用對方的語言聊天比較容易讓人打開心房我覺得是真的,當別人用中文跟我聊天,我也比較願意說(這是不爭的事實)。還有一點,這是自我打擊,因為你進步以後忘記鼓勵自己,就會幫自己又設立一個目前很難達到的目標,然後「失落感」無限打擊你,不是每個人,但我認識很多朋友和學生有這種症狀。
最後一點,每個人說話都有「腔調」。